近日,记医院了解到,该院7天成功完成4台心脏移植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46岁。如此高密度、高效率地顺利完成4台心脏移植手术在国内移植单位较为少见。目前,4位幸运儿均恢复良好,其中最早手术的李先生,本周即可出院回家过端午节。
4位患者都是有着多年心脏病史的“老病号”。率先在5月31日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是62岁的李先生,来自湖北黄石,一直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今年4月又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且心功能已经衰竭。医院等待了一个半月后,李先生终于等到了适合自己的供体。6月2日接受手术的兰先生,今年46岁,是湖北十堰人,15年前曾因严重心脏病接受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3年前,他又被查出患有扩张型心肌病。今年5月兰先生医院住院接受维持治疗。6月1日晚,从全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传来消息,山东青岛一位脑死亡患者大爱捐出的心脏,与兰先生恰好配型成功。医院心外科吴智勇副主任千里奔赴青岛取回供体,顺利完成手术。
没想到,不到3天,全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再次传来消息,广州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心脏,与武汉大学医院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王女士配型成功。60岁的王女士已经被心脏病折磨了十余年,白天胸闷气短,晚上只能坐着睡觉。6月5日,从广州取回的供体被移植进她的体内,成功复跳。
第二天,51岁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陈女士也十分幸运地等到了适合自己的供体。8年来,她反复间断发作胸痛、胸闷,稍微重一点的活动后,胸骨后就持续胀痛,有时疼痛感还会放射至肩背部,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6月6日,配型成功后,陈女士的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4位患者的主刀医生、武汉大学医院心外科主任王志维教授介绍,心脏移植手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准备。术前移植团队要对患者进行多方面评估,包括疾病评估有无移植指征,排除移植禁忌症,免疫配型和移植网络登记。确认患者可以接受手术后,再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急迫程度、配型吻合程度和登记等待时间等综合因素来分配捐献器官。
术后,4位幸运儿均恢复良好,他们均在术后第二天就拔除了呼吸机,并下床活动,自主进食;术后第三天,转出ICU病房。其中最早做手术的李先生,本周就可以出院,回家过端午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