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64岁,年轻时经常在工地干苦力活,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就回家休养了几年。这几年李叔一直忙着在老家盖房子,每天都休息不好,总是感觉胸闷,呼吸不畅,而且特别容易疲劳,在进行体力劳动后还会感觉到明显的气急现象,但李叔并没有太在意。
最近一段时间,李叔胸闷和呼吸不畅的症状越来越明显,还会出现明显的气急气促现象;前几天李叔吃完晚饭,突然感觉到胸口绞痛,大口喘着粗气,家人见状立马让李叔坐下来休息,休息片刻后,症状仍然没有缓解。李叔表示自己有强烈的眩晕感,不一会李叔失去意识,出现晕厥现象,家人连忙拨打急救电话。
急救人员赶到后立即监测李叔生命体征,血压,体温等均处于正常范围,心率偏高,明显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将李先生送入急救室,通过心电图和心脏电彩超计算出李先生的心排血量较低,发生低心排血量症状时会导致机体乏力,心脏排血量严重缺少时会导致晕厥现象,随后通过药物改善李叔低排血量现象,同时给予湿化氧气,改善心脏部位缺氧现象,监测李先生生命体征。
李先生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且恢复正常意识,随后为李先生展开进一步检查,通过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检测确定李先生发生了慢性心力衰竭,血常规等检查发现了电解质紊乱现象,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最终确定李先生出现了左心衰竭。
根据李先生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主要通过药物改善心脏供血功能,通过血管扩张药物,减轻心脏的负担,同时增强心脏收缩能力,联合正性肌力药物,增强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有效提高心脏功能,缓解心排出量低的症状;通过服用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功能,避免急性心力衰竭发生。
除药物治疗外,李先生还要定期进行心脏康复训练,通过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心脏自我修复能力,改善心脏自身收缩功能。
除了以上必要治疗外,李先生还需限制自身活动避免劳累,不要进行过多体力活动,饮食方面坚持以低盐饮食为主。李先生之所以发生心力衰竭与超负荷体力劳动密切相关,而且早期心衰症状并没有在意。
几年前李先生就出现了胸闷和呼吸不畅的症状,但李先生没有在意,导致早期心力衰竭发展,最终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发作,发生晕厥现象,好在抢救及时并没有造成生命危险,但也导致李先生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大增加,因此面对心力衰竭,我们还是需要尽早发现,早期心衰通过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抑制,对后期生活的影响也很小,一旦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可能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因此出现早期心衰症状,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身体出现这3种表现,可能是早期心衰
第一种:容易疲劳
早期心力衰竭最常表现为容易疲劳,心脏出现心力衰竭后会影响心脏的基本功能,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泵血功能下降时心脏的供血量减少,心脏向各个组织器官的输血输氧量减少,导致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现象,影响机体器官功能,机体会出现保护机制,限制机体活动,便于减少营养物质消耗量,因此机体会出现易疲劳的症状。
另外发生心力衰竭后,心脏本身的收缩能力会随之下降,心脏部位的回心血流量会随之减小,心脏部位的供血供氧不足,出现心脏运作受限现象,导致心脏出现恶性循环,心脏既不能满足其他器官营养需求,也无法满足自身营养需求,机体大多数器官处于缺乏营养的状态。体力劳动或运动会消耗许多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消耗完后,器官无法正常运作,机体陷入乏力疲劳状态。
上面提到的李先生年轻时经常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会使机体提前衰老,因此李先生比平常人更易发生心力衰竭。
经常超负荷进行体力劳动,导致已经损伤的心脏更加敏感,李先生在建房期间明显感觉到休息不足,容易疲劳,这是早期心衰症状,但李先生并没有在意,几年后,李先生突发急性心力衰竭入院,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早期心衰症状,如果李先生出医院检查,就不会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早期心衰也不会演变成慢性心力衰竭。如果我们出现容易疲劳这一症状时,医院检查是否是早期心衰,尤其是中老年人。
第二种:活动后容易气促
心力衰竭早期症状往往表现为气促和气急,尤其是活动后容易出现气促现象,这一症状很容易被大家忽略,运动后机体会出现生理性心跳加速和气急气促现象,许多人会与这一现象相混淆,导致早期心衰症状被忽略。
高强度的活动机体会出现生理性气急,气促和心跳加速现象。许多中老年人在轻微活动后也会出现气促症状,这一症状是不正常的,正常行走或干家务很少出现气促症状,上面提到的李先生也出现了活动后期气促的现象,但李先生只当成了是运动后的正常生理反应,这一症状很容易被忽略。
但运动后的正常生理反应与心脏出现的病理反应区别很大,运动后出现气促症状会慢慢缓解,早期心衰出现的气促现象缓解时间较长,如果我们活动后出现气柱现象,且缓解时间较长时,医院检查。
第三种:感觉心跳过快
早期心衰会出现心律失常症状,我们常常感觉到心跳过快,出现心力衰竭时心脏会不受控制地收缩和舒张,发生心力衰竭心脏功能会受损,心脏无法正常控制收缩和舒张能力,导致出现心律失常现象。
心脏收缩时慢时快,心脏收缩慢时机体几乎没有感受,心跳收缩快时机体能够明显感觉到,因此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感觉到心跳过快,上面提到的李先生也出现了心跳过快的症状,但李先生并没有在意,导致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
发生心力衰竭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较大,心力衰竭患者在生活中需要注意许多问题,以免心力衰竭加重发生危急现象。
二、心衰患者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遵医嘱服用药物
按时服药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力衰竭风险。大多数心衰患者都需要长时间服药,心衰患者要根据个人情况遵医嘱服用适合自己的药物。心衰患者常用药物包括血管扩张药物,利尿剂,强心药,正性肌力药物等。
2.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衰患者应该坚持戒烟戒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心脏得到充分地休息。饮食方面要坚持低盐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3.避免剧烈运动和刺激性运动
心衰患者应减少对心脏的刺激,剧烈运动和刺激性运动会使心脏处于激动状态,导致心脏收缩异常,心脏收缩舒张异常易导致心脏部位痉挛,容易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对心脏的损伤较大,心衰患者的风险也会提高。
4.出现不适及时进行氧疗
日常生活中心衰患者出现胸闷和呼吸不通畅时应及时进行氧疗,心衰患者家中应常备小型制氧机。一旦机体出现不适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进行氧疗,氧疗能够快速缓解患者心脏缺氧问题。
5.接受心脏康复治疗
心脏康复是心衰患者最重要的预后性治疗,心衰患者在恢复期就要接受心脏康复训练。部分心脏患者心脏收缩力不足,通过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心脏收缩力,帮助心脏调整;心衰患者应在康复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康复运动;心衰患者通过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生活质量,面对心衰还是应该尽早预防,尤其是心衰高风险人群。
三、哪些人群需要预防心力衰竭?
1)家族史患有心力衰竭的人群。
家族史有心力衰竭的人群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大,心肌病和心肌营养不良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直系亲属发生过心肌病或心肌细胞发育不良会导致心力衰竭发生,那么我们很有可能会遗传直系亲属心肌发育不良的因素,因此,家族史有心力衰竭的人群需要尽早预防。
2)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
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高血压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影响回血血流量,导致心脏营养供应不足,出现缺血缺氧现象,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力衰竭发生。
血脂血糖过高也会影响血流动力,对心脏的影响也很大,本身就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心脏功能较差,合并心力衰竭的可能性增加,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也要尽早预防心力衰竭。
3)过度体力劳动人群以及易怒人群
过度体力劳动人群容易导致心脏负荷加重,长时间心脏负荷加重会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易怒人群也易发生心力衰竭,情绪波动较大会导致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骤然收缩和舒张对心脏的冲击力较大,时间长了会造成心脏损伤,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上面提到的李先生就是过度体力劳动人群,这是导致李先生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过度体力劳动人群应尽早预防心力衰竭,脾气暴躁的人群也要预防心力衰竭。
4)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心脏负荷较重,健康人群的心脏泵血功能够轻松满足机体需求,而肥胖人群机体组织体积较大,心脏需要发挥泵血功能供应更多血液,才能满足机体需求,因此肥胖人群也易发生心力衰竭,需要尽早预防。
预防心力衰竭主要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过度体力劳动,保持愉悦的心情,定期检查心脏功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几方面着手。
心脏有病,身体先知,容易疲劳,活动后容易气促,心跳加速这3种表现可能是早期心衰的呼救信号。上面提到的李先生,前几天经常出现这3种表现,但李先生并没有在意,最终导致早期心衰发展成慢性心力衰竭,需要长时间服药。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上3种表现,医院检查是否是早期心衰。
参考文献:
[1]徐予,朱中玉.实用心力衰竭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09):75.
[2]杨玉凤,贺珊,.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效果分析[J].,,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