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苏浩阎俏如北京报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中国老年医学事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大挑战和大机遇。
9月2~4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共同主办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高峰论坛”在河北医院成功召开。
当前,中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的十年将面临高速老龄化的迭代,老年医学的发展任重道远。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会长郭伟看来,老年患者作为一个复杂的患者群体,面对急危重症的老年患者,更加需要从传统单一的诊疗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医疗转变,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科学的急诊急救服务,最大程度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状态以及生活质量。
“作为急诊医学的探路者,我们有一种共同的追求,一种共同的理想,让我们肩负生命的重托,秉承卓越的宗旨,坚定信念,不断推进急诊医学学科建设。特别是老年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郭伟说。
9月3日,在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兼总干事单志刚宣读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新成员名单,名单囊括了29位医院主任、副主任。
临床、预防两手抓
在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时,急诊医护冲锋在前,义无反顾地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全力保证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同时也保证抗疫工作的万无一失。筑起了抗疫急救的“钢铁长城”。
疫情肆虐之下,急诊医学的发展将何去何从,海南医学院党委书记吕传柱表示,国家在经历了SARS之后,我国的传染病防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网络直报系统、一整套自上而下的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紧急救援中心等,但17年之后,新冠肺炎疫情依然暴发。“在整个过程中,国家已经建立的系统到底对于新发、突发的传染病表现如何,这些系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这是我们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吕传柱看来,医防协同的最佳结合点就在急诊科。未来的医学教育、未来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投放和布局、未来的医疗策略都应该既重临床,更重预防,医防协同应是急诊医学发展所追求的重大目标。
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发文给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要求全面推进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建设。这标志着从国家层面组织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医学发展进入了中国急诊3.0时代。
吕传柱强调,充分利用“大平台”的联动模式,医院急诊科建立检测和预警联动的哨点,通过急诊大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和共享,争取将重大传染病预警反应速度提前。
随着5G技术发展愈发成熟、应用愈发广泛,5G已经逐渐融入医疗服务当中。医院黎檀实表示,从年开始,国家就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就是为了推动5G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之所以能够把急救的理念和技术服务于社会,我认为远程医疗是至关重要的。”
黎檀实介绍,5G智慧急诊解决方案,即以5G急诊系统为核心,打造5G智慧急诊解决方案,实现院内急诊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保障数据互联互通,将院内急诊业务进一步前移,构建患者“上车即入院”的急救服务新模式。“如果实现在病发现场就能够快速识别、评估病情,在急救车上能够开展相应的治疗,那么会大大提高急诊急救救治效率。通过构建新的急救模式,为每一位患者带来高效、安全的急救保障。”
在急诊急救的临床实践当中,患者对镇痛镇静的需求无处不在,但往往会出现延迟镇痛以及镇痛不充分等情况。在郭伟看来其原因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医生的降阶梯思维,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