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记者尹传东
12月15日,医院成功地将一颗“鲜活”的心脏移植到一位被“扩心病”折磨了5年的患者身体内。目前,这颗鲜活的心,运转正常,病人恢复良好,病情稳定,即将康复出院。据了解,这是医院取得心脏移植资质后,成功开展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扩心病”致年轻的他多次游走在死亡线上
36岁的黎某,湖北人,5年前出现心慌、心累,特别是走路稍微快一点或重体力后,还会明显觉得喘不过气,经检查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医生告诉他,这个病属于发病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没有特效药、不能根治,只能对症治疗,病情发展到最晚期只能接受心脏移植。5年来,他的病情逐渐加重,最近一年,他已不能平卧,每天只能坐着睡觉。两个月前,黎某病情加重再次入院,超声检查显示他的左心室直径78mm,是正常人的2倍,泵血功能极差,还出现了明显的心功能衰竭,医院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随时可能发生死亡,其生存时间最长仅有1年左右。
一份特殊的病危通知书触发系统匹配
然而,冥冥之中,幸运女神却悄然降临……
12月14日上午,医院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接到报告,一名病危患者家属愿意捐献患者器官。经过对捐献者严格的临床评估和脑死亡判定,确认其符合捐赠条件。在重庆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全程见证下,按照国家人体器官捐献的法规要求,医院将捐献器官信息录入COTRS系统(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进行器官自动分配。远在近千公里外的湖北黎某成功匹配,成为幸运儿。
“噗通……噗通……”
3小时43分演绎完美“心”动
12月14日中午,黎某在救护车的护送下赶往重庆。
同时,医院心脏移植领导小组组长吴昊医院心脏移植工作预案,经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超声科、放射科、医学工程科、药剂科、输血科等科室多次讨论,确定了“取心”、“传心”和“植心”手术和保障方案。
12月15日凌晨,黎某顺利到达重庆,通过绿色通道顺利住进了医院心血管外科。
12月15日16时22分,手术正式开始。手术分为获取心脏和移植心脏两组进行。
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马瑞彦率团队仅用了15分钟成功获取心脏,并对心脏进行了心肌液灌注,放入冰沙中存储,以减少心肌损耗,保护心肌细胞。
与此同时,在相邻的另一间手术室里,该院麻醉科主任李洪教授率科室最强麻醉团队,根据术前制定的麻醉方案,对不能平卧的受体成功进行了麻醉。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魏翔团队的指导下,由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教授率团队取出了患者病变的心脏,并立即将获取不到15分钟的“新鲜”心脏植入受体,对心脏的左房、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五个吻合点进行了点对点缝合。人体血管组织薄而脆,针线的大小,针线的走势和力度非常重要,每个缝合都必须做到天衣无缝,出现一个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此刻的手术室只有体外循环仪的转动声,大家都屏住呼吸,生怕发出一点声音干扰到缝合。
五个缝合点顺利吻合完毕,移植的心脏开始在患者胸腔搏动。由于失去了自主神经的控制,移植的心脏无法根据机体需要自动调节心跳和收缩力,这时,麻醉医生、心血管外科医生和体外循环灌注医师密切配合,慢慢地将这颗心脏从低温状态逐渐恢复至常温,逐渐具备患者机体所需的泵血功能。
历时3小时43分!监护仪上显示心率次/分,血压99/55mmHg,移植的心脏已能在患者身体开始正常工作了!专家们仔细再次检查了每个吻合位置,在确认没有出血点后,肖颖彬教授宣布“成功!”。
黎某术后第2天脱离呼吸机,第3天开始进食,顺利闯过“感染关”、“排异关”和“营养关”等关键环节,身体各项机能开始迅速恢复,术后第8天顺利地从层流病房转入普通病房,这标志手术圆满成功。
记者从重庆市红十字会了解到,自年正式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以来,截止年12月31日,重庆市已成功实施器官捐献例,捐献大器官枚,挽救了近千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随着器官捐献的宣传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主动加入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中来,截止年12月2日,全国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人数已达人,成功实施捐献例,捐献器官枚,挽救了5万多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