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评:擦亮“志愿者之城”的品牌
当民众把做义工当作自己的精神追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就可以“换一种活法”,赢得更多的精神“获得感”,城市也因此而更加包容温暖
志愿服务,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它成为一种高贵的坚持,就会照亮一座城,温暖无数人,让城市更加包容,赢得更多的尊重。
在初步建成“志愿者之城”的收官之年,深圳拿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深圳的志愿服务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从2011年在全国率先系统化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以来,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如今,深圳注册志愿者突破11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0%,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超过1500家,团体志愿者组织超过9100个。他们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成为深圳的一道亮丽风景。
“志愿者之城”为何在深圳拔地而起?制度化推进,让志愿服务成为常态;社会化动员,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专业化发展,让志愿服务更有质量;社区化服务,让志愿服务就在身边;信息化支撑,让志愿服务简而易行;国际化特色,让志愿服务引领潮流。如何把“志愿者之城”的品牌擦得更亮?绝无终南捷径,只有以创新为动力,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
志愿者主体意识的激发与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应齐头并进,使志愿服务在深圳蔚然成风,成为市民生活的“新风尚”与城市文明的“风景线”。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的创新,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有益且必要的补充,能够最大程度地释放社会自治与个体自律的活力,让民众更有“存在感”与“参与感”,为城市发展汇聚更多的正能量。而志愿服务组织法人“无主管”直接登记和团体志愿者备案制度的推行,可以有效简化志愿者组织的设立程序,让人人皆可成为志愿者具有制度保障。由此,志愿服务精神方能不胫而走,不断传递、扩散与流动。当民众把做义工当作自己的精神追求,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就可以“换一种活法”,赢得更多的精神“获得感”,城市也因此而更加包容温暖。
延伸阅读